文学动态|“美国waswas”的商业模式 | 黑龙江东北网-k8凯发天生赢家

美国waswas

  炒股keep回购,难解远忧就看

  5月20日,港股上市公司keep宣布启动最多1亿港元的回购计划。这是keep上市后的第二轮回购计划。

  早在2月14日,keep曾出炉最多1600万港元的回购计划,5月20日时已完成超90%。keep首轮回购尝到甜头,2月14日至5月17日收盘,公司股价涨幅100%。

  5月20日宣布再启回购至5月23日收盘,公司股价再度上涨,2月14日至5月23日收盘的累计涨幅达110%。

  keep股价翻倍式上涨,与公司回购释放出来的对未来发展的信心有关,也和股价断崖式下跌后的低基数有关。

  2023年7月12日,keep在港交所上市,发行价28.9港元,上市首日开盘价30.3港元,8月22日最高涨到42港元。

  keep的上市发行属于“迷你发行”,总计发售1083.9万股,占其发售后总股本5.26亿股的2%。较低的的发行量导致了流通盘稀少,一旦流通股增多,股价和市值将受到影响。

  2023年12月4日,keep被纳入“港股通”,意味着更多投资者可以参与公司股票交易,为其带来更多成交量和增量资金,当天,公司股价大跌27%。2024年1月,keep原始股东股票解禁,公司股价震荡走跌,在2月跌至4港元以下。

  在股价大跌的背景下,keep的回购计划随之出炉。经过3个月的回购,keep股价终于从谷底爬出,5月23日收盘价7.8港元,虽然距离上市时30港元还有不短的距离,也可以说缓解了近忧。

  (keep上市后股价走势图)

  股价是基本面的一条心跳线,keep近忧缓解,但影响股价的远忧仍在,即商业化探索还在路上,盈利难题仍待解。股票回购,只是提振二级市场信心的缓兵之计,keep面对的挑战还很多。

  减肥“减”出来的keep,

  盈利比减肥还难

  在国内健身人群中,keep有着广泛的知名度。keep招股书显示,国内健身人群中有77.5%的人了解keep移动应用程序。按2022年的月活跃用户及用户完成的锻炼次数计算,keep是国内最大的线上健身平台。

  2019年至2022年,keep营收分别为6.63亿元、11.07亿元、16.20亿元、22.12亿元。

  2023年7月,keep登陆港股,被称为“健身第一股”、“运动科技第一股”。然而,keep这家健身人群减肥“减”出来的上市公司,盈利比减肥还难。

  2019年—2022年,keep经调整亏损净额分别为3.66亿元、1.06亿元、8.26亿元、6.66亿元。

  2023年,keep营收21.38亿元,下降了3.3%,结束高增长,调整后净亏损2.95亿元,2019年以来的五年累计亏损22亿元。营收下滑,继续亏损,keep的业绩还在“焦虑”中。

  keep持续亏损,被外界视为股价下跌的重要原因,有投行人士曾评价“没有衡量坐标,投资者不知道股价会跌到什么时候。”

  对于keep何时盈利,

  按照国信证券的预计,2024年和2025年,keep还要继续亏。

  国内最大的线上健身平台,为何成了盈利困难户?对于长期亏损,keep曾在招股书中解释,由于优先考虑战略路径的制定和商业模式的优化。

  keep的商业化模式包括会员订阅及在线付费内容、自有品牌产品以及广告等。其中,自有品牌运动产品以及在线会员及付费内容是keep的营收来源,两大业务发展各有各的隐忧。

  2023年,自有品牌运动产品收入9.46亿元,同比减少16.8%。对于该业务收入减少原因,keep称整体在线消费者情绪低于预期;线下休闲及旅游活动增加,导致室内运动产品消费减少等。

  贡献主要营收的在线会员及付费内容2023年营收9.96亿元,同比增长11.4%,该业务的增长主要由于虚拟体育赛事所产生的收入增加。

  根据2023年财报,虚拟体育赛事是keep推出的一系列线上运动挑战赛,用户通过支付20-139元不等的报名费,可与其他参与者一起完成跑步、骑行、行走等运动,取得各种健身成就或完赛后,会解锁keep专属奖励,例如自主设计奖牌及虚拟权益。

  2023年,keep上,每名虚拟体育赛事付费用户带来的平均收入较上年同期增长约30%,于年内再创新高。虚拟体育赛事带来营收增长的同时,对keep也产生不少负面影响。

  有媒体报道,一些社交平台曾出现keep奖牌倒卖、代跑、代拍等灰色生意,还有消费者在黑猫投诉

  keep将奖牌作为流量入口去吸引新用户,确实取得不错的效果,也给公司带来了营收,但如果管理不善,随着灰色生意膨胀和投诉增加,也将影响keep品牌形象。

  月活用户一年减少660万,

  keep靠ai挽回人气?

  2023年,keep除了营收近几年首次下降,月活跃用户的增长也戛然而止。

  招股书显示,2019年至2022年,keep的平均月活跃用户分别为2180万、2970万、3440万及3640万,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。2023年,keep平均月活跃用户为2980万,较2022年同期减少了约660万,回到2020年的水平。

  对于月活跃用户数减少,keep表示,2022年,相关措施限制了户外活动,产生了月活跃用户和订阅会员的高基数效应;此外,keep采取成本管控策略,减少营销投放活动和获客相关支出。

  keep线上业务的基础是数以千万计的月活用户,如今,公司还没盈利,月活用户却大幅减少。keep如何探索商业化模式,挽回用户并实现盈利,值得关注。

  此前,keep曾尝试布局线下,意图完成

  从公开消息来看,keep线下业务拓展不顺。keep的线下健身空间叫keepland,截至2019年至2022年底,keep在北京分别拥有及经营13家、9家、9家及7家keepland健身中心。

  2022年,keep宣布线下业务推出keep优选健身馆,通过与传统健身房合作,将团操课打造成传统健身房的流量中心。媒体报道,2022年10月,keepland将业务拓展到广州。

  2024年3月,“keep裁撤线下健身业务”登上热搜。keep回应称,属于正常业务调整,同时表示,keepland近期暂停了广州9家合作门店的运营。

  经过几年的发展,keepland对keep的业绩贡献较弱。招股书显示,keepland业务属于广告及其他业务中的“其他”。2023年,keep广告及其他业务合计营收1.96亿元,营收占比不到10%,“其他”所包含的keepland的营收没有详细数据。

  未来,keep商业化探索还有怎样的新故事?

  ai是2023年的热门概念,keep也搭上了ai概念。2023年财报中,keep称,未来将积极探索ai技术在海外市场的应用机会,以ai带动创新,以更高效的方式提升用户更加创新的卓越运动体验。

  今年3月,keep联合创始人彭唯介绍,目前keep的5000节官方课程中有15%为aigc生产,未来将继续加大ai投入提升这一比例。彭唯还说,keep目前有超10万条跑步路线,今年将借助ai,将这一数据扩充至500万条。

  根据灼识咨询报告,2022年国内健身人群达3.74亿人,预期到2027年达4.64亿人。国内是全球健身人群最为庞大的市场,在这个市场中,keep的商业模式尚未盈利,2024年,借助ai在海外市场又将取得怎样的成绩?还有待观察。

  综合来看,在港股市场回暖以及股票回购等因素影响下,keep股价回暖明显。首轮回购即将完成,keep趁热打铁,推出更高额度的回购计划。除了回购计划,未来,keep如何用经营数据提振投资者信心,我们将保持关注。

  责任编辑:杨红卜

联系k8凯发天生赢家

网站地图